《教練篇》- 技術性失控 (Technical Failure)
曾遇見過不少專業人士,在運動科學的理論上有高深造詣,並自稱懂得所有訓練方法。然而在動手進行運動或訓練時,身體協調,肌肉及關節控制完全與說的理論貨不對版。
最大分別在於是否懂得觀察技術性失控 (Technical Failure)。
技術性失控是說明一個動作中主動肌失去主導,動作出現代償(compensation),由其他不相關的肌肉去勉強把動作完成。
瞭解及掌握技術性失控的觀察力是教練最值錢的地方。除了清楚運動科學(尤其是功能解剖學Functional Anatomy)的理論外,自身訓練經驗及教學經驗的累積是琢磨技術性失控這利刃的必要法門。
那怕教練有再好觀察力,若不花時間練習,很難找到訓練感覺並給學生分享。這樣紙上談兵的教導遲早出事。
重量輕時,很難察覺有問題出現,因為主動肌未被挑戰。因此找出適當重量尤其重要,這亦是教練必須認清的技巧。不時聽到有教練會這樣問學生:「這個重量還可以嗎?可以加重一點嗎?」會問這問題的教練,要不是不懂,就是欠缺教練的觀察力,或甚至是太懶不去觀察。
作為重訓教練,訓練時判斷並給予學員合適重量是基本要求,觀察技術性失控,觀察動作速度(velocity)是否失去控制,觀察學員性格及表情(痛苦忍耐力[Pain Tolerance]低的學員很容易在任何重量下出現過度痛苦的表情,相反自尊心高的人,他們會嘗試隱藏痛苦的表情),都有足夠表徵去判斷這個重量足不足夠。
發問上改變一個方法,整個感覺就會專業得多,例如:「你這次做了十五下,若我不叫你停下來,你覺得自己可以再做多少下呢?」能夠繼續做多少下大約可以評估學員疲倦程度。
又或者這樣問:「困難程度1到10,1代表最容易、10代表最困難,做完這動作後你覺得困難程度有多少呢?」
明白動作訓練原理,與真正懂得怎樣做一個動作是兩碼子的事;而懂得正確做一個動作,與懂得教導及評估其他人更是另一個層次的學問。
因此,理論——實踐——教學,學有深淺,序有先後。